首页 >> 资讯中心 >> 新闻中心 >> 展会动态

大国匠艺丨千年积淀,千锤百炼的铜艺(前世篇)

作者:,发布时间:2018/2/23 9:40:55

铜为物之至精,

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。

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。

              ——《汉书·律历志》

铜,古称「金」或「吉金」,它能历经千年的风霜而不易形。

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。大约在六、七千年以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。铜的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,时代包括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及战国早期,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。铜雕就是产生于商周时期的。

铜雕,是以铜料为胚,运用雕刻、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。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、质感、纹饰的美,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。铜佛像就是其中的一种。

工序

铜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、锻造、雕刻、镀金、磨光、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。工序比较复杂,工艺也十分考究。

铸造方法

失蜡法:用蜡制成模,外敷造型材料,成为整体铸型。

模具法:运用广泛,大型铜雕一般都要经过分件浇铸,然后衔接成一个整体。

熔铜法(朱炳仁创):运用无模可控熔铸工艺,“无模”使铜液自然流畅而解形;“可控”使铜液在艺术家掌控中熔意。

“伯矩”鬲

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铜雕艺术品有西周的“伯矩”鬲,晚商的“司母戊”鼎以及汉代的“马踏飞燕”。

“司母戊”鼎

“马踏飞燕”

宋人玩物,有一个专门的名词:“博古”。其中既有鉴赏古器的意思,也包含了“博古通今”的意义。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铜器的推崇,一度达到痴迷。
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(宋)钱选《鉴古图》局部

宋人对古铜器的热爱,对后世影响甚钜。明朝袁宏道称: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,青翠入骨,砂斑垤起,可谓花之金屋;其次官、哥、象、定等窑,细媚滋润,皆花神之精舍也。乖乖,几大名窑较之青翠入骨的旧觚,竟然是是精舍与金屋之别!
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(宋)刘松年《博古图》局部

当青铜器的光芒褪去,另一种铜器文化在明代异军突起。铜炉,这种被誉为“明代文玩之首”的器物开始作为祭祀的礼器和文人香道用具跃上历史舞台。

 清早期 铜三足压经炉

铜炉,焚香之器具。与花瓶、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,为比丘十八物之一。

作为中国古代铜器一个独特的品种,包括炭炉(又称燎炉)、温酒炉、熏炉、手炉等,这些铜制的炉基本上都是实用器具,也是艺术品,被深深刻上了传统吉祥文化的烙印。

 清 “宣德年制”  如意耳铜炉 

炭炉,就是古人在天寒地冻时燎炭取暖的用具,类似于现在的火盆。所以铜炉最初的定义就是“盛火器”。炭炉在中国很早就出现,在商代墓葬中已有出土。春秋战国时期,我国的青铜文明进入高峰期,炭炉已是贵族阶层的日常用具。早期的炭炉多为圆形,下有三足,口沿外有链环作提携之用。

清中期 狮耳铜炉

清 桥耳式铜炉


大匠之心铸就铜品真正价值。

积淀千年的铜文化,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稀世珍宝,是后世人对铜艺摸索创新的基奠,是匠人们呕心沥血的宝贵成果。

一块普通的铜块,经过匠人千锤百炼的锻造后,才能成为一件稀罕的精美铜器。

作品纵然优秀,但这背后的匠人精神更值得我们关注,锁定匠人,锁定匠心。

(微信公众平台推送链接 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N4hiam_WSJbKRYEKXKm0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