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资讯中心 >> 新闻中心 >> 展会动态

匠心铸艺·金永才|传承三百年的惊世绝技

作者:厦门手工艺品展,发布时间:2020/1/10 10:06:34

三百年工艺 时光洗礼 
历久弥新
三百年传承 久经磨砺
铸就惊世绝技
了解传承人金永才与乌铜走银的不解之缘
感知乌铜走银的独特魅力

    金永才,国家级非遗——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承人,结识乌铜走银,至今已四十多载。
    坚守一门技艺从青年、中年、再到花甲之年方才造就一条大师之路。

    乌铜走银始创于清雍正年间云南石屏,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,是云南独创、中国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曾与“景泰蓝”并称“天下铜艺双绝”。

    完成一个乌铜走银作品需要十几道繁杂的工序,一个小小的墨盒都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制作时间。工序中最难的莫过于冶炼和篆刻走银。
    乌铜走银的古法冶炼,三百年后的今日一直维持着与三百年前相同的冶炼方法。冶炼一般都在夜间进行,需借用月光、火光和制作匠人本身的目光来确定冶炼温度,全凭借着制作者的丰富经验。
    走银即镀银,在铜胚上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样,然后在阴刻的纹饰内镀银或金,使工艺品显得雍容华贵,瑰丽多彩。一般情况下,錾刻走银不超过20丝(0.2毫米),走金不超过15(0.15毫米),更是考验匠人技艺。

    每件作品完成后还需用手掌捂起,待手出汗后,边捂边揉搓。通过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,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,乌铜坯便呈乌黑发亮状态。

    乌铜走银工艺诞生于一个巧合。当年,云南石屏县的铜匠岳富,炼铜造器时不慎把手上的金戒指落入锅炉,一气之下便把手边的贵重金属全扔进去。而后他将合金敲打成器物在手上把玩,发现器物竟变为乌黑色,表面呈现出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,这为他带来了创作灵感。经过无数次的配比实验,发明了传奇的“乌铜走银”。

    乌铜走银独特、低调、贵气的个性深得人们的喜爱,一度成为达官贵人、文人墨客和官宦子弟争相追捧的文玩物件,到清末民初时拥有一件乌铜走银作品便是尊贵的象征。

    乌铜走银神秘的配方及制作技艺一直由岳氏家族代代相传,并留下祖训“传男不传女,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”。


    在战争时期,乌铜走银一度濒临失传,机缘之下匠师李加汝将乌铜走银这门技艺悉数学得,艰难地维系着其微弱的传承命脉。

    1975年22岁的工匠金永才与李加汝结识于昆明的老茶馆,开始接触乌铜走银。经过7年的考验,1982年李加汝先生正式收金永才为徒,系统性地传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。但直到1996年李加汝先生才将乌铜走银秘方传给了他。

    学艺14年才被师傅传授绝技配方的金永才,至今难忘师傅李加汝将配方交给自己的那个晚上。

    当晚,李加汝先生把过去的马蹄钟,提来摆在桌子上,拿出写有乌铜走银配方的纸,要求金永才15分钟以内把纸上的这些字都记下。时间一到,金永才以为师傅准备把纸给他,没想到师傅把纸放在火上就烧了。李加汝先生对金永才说,这个东西是不能留下痕迹的,得用心来记,用脑袋来装。

    金永才回家后花了整整3天,翻阅女儿的字典,反复核对配方上的文字。又花了20余天生火冶炼数十次,才把配方校正好。


    2010年,58岁的金永才在昆明官渡古镇创办了云南省第一家非遗传习馆——“乌铜走银传习馆”,使得这项古老的技艺能够更加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下来,并不断推陈出新。2011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    为了将这项技艺更好的发扬,金永才也打破了乌铜走银“传男不传女,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”的规矩,面向社会进行招徒。
在金永才看来,学手艺,第一是人品,第二是作品,第三是精品。他对徒弟也是十分严格,要求徒弟心术要正,人要本分诚实。金永才时常告诫自己的徒弟们:人品比技艺重要。

    2015年,金永才主导并推动昆明市官渡区工艺美术职业培训学校成立,坚持以“发扬和传承民族民间手工技艺”为办学理念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。

    金大师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乌铜走银技艺,为这门古老手艺注入新鲜活力,最终推动这项技艺发扬光大,让乌铜走银一直“走”下去!



部分图文选自金大师·乌铜走银官网
由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授权提供